6月20日,应我院邀请,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义教授,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蒋风雷教授、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晓海在东区实训楼1509报告厅为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师生作学术报告。学院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院长曹治国主持。
刘义教授报告题目为“碳点对蛋白纤维化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报告中,刘义教授首先介绍了功能纳米材料及其生物效应,指出了纳米“结构”、“性能”及“界面”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功能纳米粒子与生命体系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基础。同时介绍了蛋白纤维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多肽类抑制剂、小分子抑制剂及新型纳米材料,指出新型纳米材料中碳纳米材料因其生物兼容性高、表面易修饰、水溶性好及抑制Aβ纤维化等优势而极具吸引力,并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在碳量子点在蛋白纤维化研究中的进展。
蒋风雷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金簇与酶相互作用热力学和动力学”。报告中,他首先介绍了荧光原理及荧光材料的应用,对荧光材料进行了介绍,指出量子点是一类典型的荧光纳米材料,在显示技术、光电转换、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要解决荧光纳米材料的三大问题即荧光猝灭、功能受损及潜在危害则需要理清荧光纳米材料与生命体系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而其关键在于理清纳米-生物界面作用机制。为此蒋风雷教授团队提出三个模型即:纳米材料表面“两步配体交换”热力学模型、超小纳米粒子的“蛋白复合物”模型、纳米粒子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作用”两步热力学模型。解释了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含义,构建了热力学性质与作用物结构之间的关联,揭示了疏水作用的关键角色。
周晓海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二氧化碳的CCUS——从捕集到化学转化”。他从CO2(Carbon Dioxide)的捕集(Capture)、利用(Utilization)、储存(Storage)三个方面对现阶段已有技术进行了评述。尤其在CO2捕集吸收方面,周晓海教授详细介绍了常温常压下化学吸收法,如胺类化合物,离子液体捕集等,而后分析了CO2分离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周晓海教授在报告中同时指出,在进行CO2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收益,更要考虑是否会增加更多的CO2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对实现减排、碳中和目标产生负面影响。
三位教授在报告后细致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并展开了积极、充分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环境学院 禹同欢 武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