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肿瘤的“咽喉”——记生命科学学院1989届校友张志谦
发布时间:2019-11-11 17:06:16    浏览次数:399

       张志谦,男,1967年出生。博士,研究员。现任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临床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中国抗肿瘤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解剖学报编委。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细胞粘附相关分子参与癌变、转移及衰老的分子机理等。2015年4月,张志谦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1985年9月-1989年8月 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生物系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19年9月9日,张志谦老师应邀作为校友代表,在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典礼过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张志谦老师。

再回母校,感慨万千

       张老师在开学典礼上感慨道:“现在的母校高楼林立、风景更加秀丽,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已成为省部共建大学,正朝着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大学而大步前进,无疑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能在此时此刻成为母校的学子,大家是幸运的!”采访中,张老师还引用了复旦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比喻,他说道:“师大现在的发展就如同过去的绿皮火车发展为现在的火车高铁,速度相当之快,不论是外观还是硬件设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和学习工作条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我们要为有幸成为母校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把握机会,磨练自己

       随着新学年的开始,众多的校级组织招新工作开始进行,当我们问到张老师当时刚入校有没有参加什么校级组织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时,张老师很坦诚地说,三十多年前的师大,没有这么多机会,校级组织少之又少,尽管有同学自发地成立社团,但也只是极少部分。张老师说,他当时虽说没有校级组织可以加入,但是在班里担任班长一职,对后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张老师还不忘告诫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不管做什么,学习成绩是第一位,学生时代的任务就是学习,当班干部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一定要有威信,学习成绩就是一方面。“学生工作对每个人来说都很有帮助,是人生成长、个人磨练的好机会,但切记它只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不要当成一种官,它只是人生成长锻炼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进入大学,课余时间多了起来,很多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找一份兼职,我们向张老师请教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张老师说:“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做兼职也是对自己很好的锻炼,实际对自己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但一定不要因为兼职影响学业。”参加一些校级组织、担任班干部或是找一份兼职,对自己都是一个很大的锻炼,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我们要把握住每一个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努力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漫漫求学路,不忘初心

       1997年,张老师踏上了去美国留学的路途。“最开始根本没有要出国留学的概念,刚到学校时不知道有这么一种选择,只是把考研作为自己的目标,后来到北京读研读博视野逐渐开阔,才知道了自己应该去国外学习更多的东西。”张老师如是说。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未来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会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但一定要保持初心。张老师当时在师大读的是生物学专业,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想要学医的初心,一心一意地学习,最后通过考研转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专业。我们很好奇当时老师遇到困难时最后是怎么克服的,张老师笑着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遇到的困难都不值一提,回味更多的是终于渡过难关之后成功的喜悦。困难再大,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最后都能实现目标。美好的事物总会到来,奇迹不是突然降临,而是因你而来。

       采访最后,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张老师对学弟学妹们也有殷切的期望:“要想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一番成绩,一定要肯吃苦,有恒心,有意志力,还要有对事物发展方向敏锐的洞察力,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展知识面,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母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张老师希望生命科学学院可以融合医疗卫生健康方面的医学专业,增加学科门类,综合性发展得更强。

       “青春需早为,岂能长少年”。我们要牢记张老师给我们的宝贵建议,早日明确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把握住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机会去拼搏、去奋斗,为师大增光添彩。

(文/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郜鑫鑫 孟丽)


地址:新乡市建设路东段46号    邮编:453007    联系电话:0373-3326340
版权所有&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生命科学学院    维护管理:李先婷    邮箱:2019003@htu.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