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于师大缘起,明科研之路
1993年,凭借着中学阶段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优异的学习成绩,郭海明被保送到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以下简称“师大”)化学系,从此他与师大结缘,在化学研究的道路上一走就是近三十年。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郭海明深知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他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时光,一有时间便扎进教室和图书馆。
“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灌输式学习,大学的生活是自由且丰富的。”他感慨,“但是当时学校的条件远没有现在好,教室和宿舍都没有暖气,一到冬天就特别冷,但并不觉得苦。”
为了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无论酷暑和严寒,郭海明坚持每天早早起来去教室学习,只要沉迷于所热爱的学业之中,他便不知疲倦。
四年的大学生活,郭海明求知若渴,也为今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1997年,在本科毕业的关口,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继续留在师大读研究生。他选择了与师大续缘,也就是这一年,他跟随自己的恩师渠桂荣教授正式步入了科研之路。
“渠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把知识点、知识典故、学术动态、科学奇思妙想等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娓娓道来,在别人看来枯燥无比的波谱分析课,她却讲得妙趣横生,让我们如沐春风。”郭海明回忆,“渠老师治学严谨、勤勉负责,她身上的品质如春风化雨一般影响了我。”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和毕业留校后,郭海明还担任了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1996级和2000级本科生的兼职辅导员。2003年,他所带班级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而郭海明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所的有机化学专业博士。2004年,该班级322名学生有183人考上硕士研究生。
2007年,郭海明赴世界顶尖的化学和生物医学类研究机构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郭海明始终以自己是“师大人”而自豪,他也随时标榜着自己“师大人”的身份。“每当美国同事问我,‘你之前在哪个大学读书?’我都会骄傲地告诉他,‘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提起祖国和母校,郭海明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2008年,完成博士后研究,郭海明满腔热情返回母校,与师大再续前缘,开启了科研和教学的新征程。
躬耕科研路,齐心共奋进
核苷类药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性疾病的一类重要药物。国内在核苷类药物的合成研究方面做的比较少。多年来,郭海明就一直致力于核苷化合物的选择性结构修饰和不对称合成研究。
谈及“不对称合成”,郭海明这样解释:“不对称合成实际上就是对产物的对映异构体进行选择性合成。如果核苷分子中有4个手性中心,就存在16个对映异构体,这16个异构体中并不是所有的结构都有很好的用途,可能只有一个有用,想要高选择性地合成其中1个异构体难度极大。”
“在实验中,为了完成一项试验熬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团队成员化学化工学院谢明胜副教授说,“一个小细节他都会带着我们不厌其烦地检验,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
在很多人看来,实验室的工作枯燥无味,但郭海明却认为这充满乐趣,“实验可能需要无数次的重复,但这不是在浪费时间,每次重复都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做化学实验,安全是第一位的。郭海明每次做完实验都会检查仪器是否放置完好,以免出现意外。他经常告诫学生,“科学研究必须谨慎,时间、设备、安全、程序等等,任何一处小的纰漏都可能导致重大的失误或事故。”
据学生们回忆,某次暑假晚上做实验时突然停电,于是他们安置好仪器后便离开了实验室。等再次来电返回时,他们看到老师已经提前来到实验室,正在重新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面对困难和障碍,有时难免会让跋涉者茫然无措。跟随郭海明攻读博士学位的2018级学生张梦成有段时间在研究上遇到了难题,自己没有了方向感,甚至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但他在导师那里找到了答案,“搞科研就像行军打仗一样,遇到困难绝对不能绕过去,必须整理心态再次出发,直到克服!”
在热爱的事业之中耕耘,虽苦也甜。面对枯燥又耗时的实验拉锯战,郭海明总是给团队成员鼓劲,“要相信自己,再试一次,一定能行!”
谈起同团队成员共同“战斗”的日子,郭海明充满感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不抱怨不沮丧,相互鼓励、埋头苦干,直到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严中亦有慈,桃李共芬芳
“郭老师是一个时间管理严格的人。虽然行政工作繁重,但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到实验室指导学生,每周日上午他都会准时参加课题组的组会,这么多年了,风雨无阻。” 化学化工学院王海霞教授感慨道,“课题组有时会一起出差,在高铁上,我发现郭老师在看学生们的工作报告,一边阅读一边批注,一路上也没怎么休息。”
化学北楼的实验室的书桌上,放着一本《酶工程》,这是郭海明近来到实验室必须翻看阅读的书籍。郭海明称之为“自我充电”,他说:“科研的道路上不能停下来歇脚,新东西还是必须要学的。”
而在培养学生上,郭海明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实验室考勤和奖惩机制,定期的安全培训与检查,适时的心理疏导和理想信念教育,每天的工作进展打卡,单周的文献报告,双周的工作报告,每学期一次的国内学术会议参会学习机会……
他及时把握着每位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进度,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清楚地记得每位学生的工作进度,也能准确指出同一个人在间隔几月后重新犯下的相同错误。
严谨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是学生们对导师共同的感受。但时间一久,他们便发现,这“严厉”的背后充满了温暖与慈爱。
2021年农历腊月二十九的早晨,因疫情留校的博士生陈阳光接到了导师郭海明的电话,“宿舍冷不冷,被子够不够暖?”中午,导师又送来了饺子和牛肉。腾腾热气氤氲在冬日的空气中,让不能回家过年的他心中倍感温暖。
郭海明的第一个博士生王东超开始读博时,科研基础薄弱,科研能力急需提高。郭海明不断加强业务指导,亲自为其制定实验课题和实验方案。在郭海明以及课题组成员不遗余力的帮助下,王东超迅速成长,从青涩的科研新手到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收录,他只用了三年。
为了解决学生们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郭海明经常为他们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直接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在他看来,比起死板地利用一篇文献去学习,直接与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是更好的选择。在团队中,他也热情地扶持青年教师,提供平台鼓励他们继续深造。
“我现在的教育方式就和郭老师对我的要求一样。”目前已是硕士生导师的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王东超以同样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学生,“科学研究需要精确、严谨,来不得半点粗心和怠惰。”
从2008年开始,郭海明已培养出24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有些学生或许不在郭海明的研究团队中,却以另一种形式传承着老师敬业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药明康德新药公司的课题组长张志广,成都苑东生物制药的课题组长李建国,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制药工程研究所所长辛鹏洋……都在自己的一片天地发光发热。
人物简介:
郭海明,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药监局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有机功能分子与药物创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药学会副理事长。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不对称合成,核苷的选择性结构修饰,核苷类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等。自独立开展工作以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河南省专利一等奖1项。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5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年,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河南省优秀专家;2020年入选河南省中原学者。
(党委宣传部 刘吉磊 大学生记者 王心茹 任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