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产业作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担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担,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大力发展光电产业,对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和河南省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开展光电传感与集成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及系统集成,形成光电材料及传感器件物性、光电传感集成工艺关键技术和光电系统集成应用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为了促进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进展,加强与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及其它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实验室在以下研究方向设置实验室开放基金,欢迎校内外科技人员自由申报开放基金课题。一、拟资助研究领域方向一:光电材料及传感器件物性研究
(1)二维半导体光电器件性能与结构的关联研究;
(2)用于MEMS传感的纳米材料特性研究;
(3)低维超材料的吸波特型和电调控机制;
(4)蓝光钙钛矿量子点晶体缺陷消除技术;
方向二:光电传感集成工艺关键技术
(1)高效蓝光钙钛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表面钝化技术;
(2)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传感单元的设计工艺;
(3)蓝光钙钛矿量子点晶体缺陷消除工艺;
(4)热释电传感集成及封装工艺关键技术。
方向三:光电系统集成应用
1.光纤可集成传感测量系统设计与应用;
2.增敏机制辅助的MEMS气体传感器应用的研究;
3.新能源发电及能量管理的集成系统研究;
4.电动汽车无线功率传输及相关控制技术应用。
二、申报条件
1. 申请人应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且有稳定的科研队伍支持项目执行。鼓励申请人与本实验室在职科研人员联合申请。
2. 申请课题应符合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指南所列范围,有明确的前沿性、开拓性,具有可行的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合理,重点突出,考核目标明确。特别鼓励交叉学科研究工作者积极参与。
3. 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参与人承担本实验室资助项目且尚未结题的申请人,不予资助。
三、申请程序及说明
1.申请人可以在“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网站(/hnsgdcgjcyy/main.psp)下载专区下载《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认真、如实填写该申请书。申请人所在单位学术主管部门应签署意见,单位领导在申请书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2.所有申请均须报送电子申请书和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两份),电子申请书和纸质申请书的内容必须一致。
3.评审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根据评议情况择优资助。
4.项目批准之后,项目责任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并定期向本实验室汇报项目的执行和进展情况。如果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或负责人发生出国/调离,无法按计划实施项目,实验室有权中止经费支持。
5.课题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论文版面费、试验材料费、试验测试费及会议差旅费。课题经费原则上不转出本实验室,所有开销在本实验室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报销。
6.开放课题资助所发表的论文、论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以及申报成果,由申请人及所在单位和本实验室共享,均须标注“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Opening Project of Henan Key Laboratory of Optoelectronic Sensing Integrated Application)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
7. 开放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1-2年,本年度A类课题资助经费2万元,B类课题资助经费1万元,共资助13项,A类4项,B类9项。
8. 2022年度开放课题的申请起始时间为2022年6月1日,截止日期为2022年6月7日(邮寄申请以邮戳为准)。
9. 课题执行满1年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不过者撤销课题,冻结剩余资金;执行期满进行结项考核,结项考核具体要求如下:
A类必须满足以下三条之一:
(1)中科院SCI一区论文1篇;
(2)国家基金1项;
(3)纵向(或横向)到账经费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
B类必须满足以下两条之一:
(1)发表论文2篇,其中至少1篇中科院SCI二区论文;
(2)纵向(或横向)到账经费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
10. 其余未尽事宜按《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实施。
四、材料报送地址与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邮政编码:453007)
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
联系人:马涛
E-mail地址:matao@htu.cn
实验室网址:/hnsgdcgjcyy/main.psp
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2022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