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走进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生命科学学院李春喜老师的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摞成小山的书籍。从业近四十年来,他与生物统计学教学、小麦生理生态和粮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春华秋实,桃李天下,教学中他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科研上他勇于探索、深稽博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与担当。
授业传德励后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984年,李春喜以优异的成绩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1991年、2004年,他又先后到西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科研与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后数十年,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李春喜阅尽千帆,不停在岁月的变换中成长、成熟。
“生物学是关注人类营养的重大学科,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基础学科,是促进生态发展的的关键学科。”保持着对生物学的热爱,在新乡师范学院(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前身)招教成员的一句走不走的邀请后,李春喜解锁了教师的身份。解惑答疑育后生,不辞劳苦作园丁,转眼之间,李春喜执教已近四十载。
李春喜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深厚的教学改革思想、较高的学术造诣。他主导开设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立体化课程,并主导《生物统计学》教材编写工作。“《生物统计学》是培养生物类专业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重点课程,但当时该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广泛开展,缺乏相适应的教材。”他组织团队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耗时10多年于199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生物统计学》一书。
跟踪追击,依时而定,李春喜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组织教学团队,“历经二十余载,打造精品教材”,六次进行教材修订再版,在学界获得较大反响。该系列教材共四次占据《科学出版社 教材目录》封面,两次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首届河南省优秀教材特等奖。同时,配套翻译出版了精要速览系列《生命科学中的数学与统计学》、国外生物学经典教材《生物统计学(第四版)》。李春喜本人荣获河南省第六批省管优秀专家,科学出版社第二届、第三届百名优秀作者等荣誉,他的教学团队也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目前该系列书籍已被列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80余所院校本科教学用书,持续在生物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李春喜答道:“首先要多讲课,其次要交流。”从教近四十年来,李春喜共计担任《农业基础》《小麦栽培生理》《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等七八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几乎每年都坚守在教学一线。勤抓严打、细细打磨,李春喜打造出了一套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考核的一项标准是不迟到,作为教授的李春喜也经常早到。“生物统计公式较多、系统性较强,我必须提前10-15分钟写好板书。”虽年近半百,课堂上的李春喜仍喜欢走下讲台,和学生们互动教学。“授课效果如何,可以从作业中得到反馈。”为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习进度,每一份学生作业他都亲自批改,这也成为其日常耗时量巨大的工作,也是放在首位的工作。
“老师的课堂要有热点事件,有经典案例,有课本里未曾涉及的要点。”很多学生在他的课堂上解开了学术困惑。李春喜谈道:“作为教师,要讲好所授课程,也要讲清楚不同课程间的关联。学生们应掌握一个专业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孤零零的一门课。”他讲的课有时候是天马行空的,纵观南北,谈古论今,讲粮食时会引入《齐民要术》,就着一张地图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他的课程生动有趣,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化抽象为具体。很多学生在他的课上找到了兴趣所在,他曾荣获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首批二级教授等称号。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工作者”是成为教师后的李春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数年间,他在生物学研究道路上,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答案。桃花灼灼,专注即可。无畏心向党,严谨做学问,全心育人才,反哺报社会,奋战几十载,从未愧初心,未来再相见,仍在报国路。
孜孜以求终如一
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李春喜就积极开展小麦领域的科学研究,由最初的小麦营养品质研究深入到小麦的综合加工利用、小麦重金属污染防治、粮食丰产科技等方向,他秉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踏实勤奋、积极向上”的方针,带领小麦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小麦产量提高、品质改善、综合效益提升,将科技服务于粮食生产作为己任。
“初入科研的年轻教师,在科研资源方面是不占优势的,那就要深入实际、广泛交流、开展协作、提升自己。”最初踏入小麦科研时,李春喜跟着资历深的老教授、省里的协作团队跑遍了整个河南省及周边小麦产区去了解各地小麦特点与生产发展的技术问题。1984年,李春喜等年轻一代的教师组建起团队参与到了由河南省科技厅牵头组织的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推广协作组的研究工作中,团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多项成果,推动了河南省小麦产量的提升。
“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自己心里自然是充满喜悦与激动的,但同时也有按捺不住的忐忑。”对于自己第一次参与承担国家“九五”小麦大面积高产配套攻关国家重中之重项目,李春喜仍然历历在目。从省内层面的科研攻关项目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飞跃让他感觉自己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起来,但也正由于这样的经历让李春喜和团队有了与外省专家沟通的机会,从中掌握了前沿动态信息,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团队在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这些来自外部的最新动态成果,自身的科研水平获得了飞速提升。之后,李春喜又陆续参与了“九五”“十五”至“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及河南省重大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课题之一的“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得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十余项,为促进粮食科技的发展增砖添瓦。
李春喜对科研的不懈追求还存在于他对科研人才的培养中。对此,他的研究生、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科技处副处长、研究员鲁旭阳深有感触,“在李老师实验室里培养的科研精神支撑和指导着我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到今天。”回想起过去跟随李春喜老师一起泡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的时光,鲁旭阳眼中满怀感念。
淘漉尘沙望长远
2021年,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委托,由中国工程院组织部分院士及有关专家对国家首批10个民口重大科技专项进行综合评估。经有关部门推荐,李春喜受邀成为重大科技专项08专项(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评估专家组成员,并担任评估材料起草组组长,听取了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和专项总师的汇报,考察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专项主要承担单位实施情况,核查了08专项办公室提供的各类文件,完成了25000字的专项评估报告和5000字的评估简报,对08专项实施的成效、组织管理、经费投入等进行了全面评价,并就未来推进我国农作物生物育种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这一年10月,应九三学社中央邀请,李春喜参加了九三学社第32次科学座谈会,针对华北平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进行了大会发言,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此外,李春喜还主持完成了国家第六次国家科技预测“农作物高效生产”子领域的预测工作,完成了该领域国内外技术竞争分析、未来技术需求分析与技术选择报告等工作,撰写完成并向国家科技部门推荐“粮食作物丰产高效精简规模化生产技术”等候选项目。2010年以来,李春喜先后受聘科技部担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员、国家专项科技规划专家组成员和重点专项编制专家组成员,积极参与了国家“十四五”农业农村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了国家“十三五”“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十四五”“主要作物丰产高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和项目指南编制。2022年,受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邀请,李春喜分别担任了“粮食丰产”和“化肥农药减施”两个重点专项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专家、“农业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十四五’‘主要作物丰产高校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项目实施方案”审订、技术指导和进展推进监督工作。
“小麦增收增产是一个重要专题,但同时,粮食生产并不是一次性的事业,今年增收,明年同样也需要增收,我们这一代种出来优质粮食也要确保下一代、下下一代等都可以种出来优质安全的小麦,这样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确保整个人类的永续发展。”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李春喜带领团队与兰州大学农业生态团队合作,进行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小麦生理团队与该团队的网上学术交流活动。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专项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他的足迹遍布了我国粮食产区的各个省份,从南方红土地的稻米到东北黑土地的玉米,从黄淮旱区的小麦攻关田到长江流域的再生稻试验区,都留下了李春喜的足迹。从科技攻关到粮食生产,从粮食技术经济评价到农业产业发展,李春喜所奉献的战略智慧和科技咨询不断在推动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征途中发光发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漫漫人生路,李春喜自始至终坚守着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饱满的热情,春夏秋冬四季如一。黑色办公桌前一摞摞图书是他赤子求真路途的见证,也是他多年辛勤耕耘所积累的九层垒土,为李春喜、为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的步步高升添砖加瓦。
人物简介:
李春喜,男,博士,河南省首批二级教授,曾任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发展规划处处长等职,曾获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小麦生理生态、粮食科技发展战略咨询和生物统计学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河南省重大课题十余项,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原经济区循环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参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肥水高效利用课题,共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编译、编著学术著作和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现任农业农村部“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三五”“十四五”农业领域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专项实施方案与项目指南编写组成员、国家第六次科技预测农作物高效生产子领域负责人、国家“十四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发展规划编制专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专员。
(大学生记者 周 琳 符艺冉 董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