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故事

【竞相出彩献百年】渠桂荣:巾帼志远 桂馥兰香

发布时间:2022-05-10浏览次数:2131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熟悉渠桂荣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学者,她高擎科研之旗,十年磨一剑;作为教师,她成就学生梦想,桃李满天下。她说,“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今,已经年过古稀的渠桂荣仍然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她所钟爱的事业贡献着每一份力量。 

“这辈子,就是没有怕过难”

1949年,渠桂荣出生在河南太康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和共和国同龄的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就充满了“正能量”。小学时,从一年级开始就担任班长,在学校帮助老师处理各项事务,回家帮着妈妈洗菜、烧火、做饭,左邻右舍都夸她是聪明、伶俐、懂事、要强的好孩子。童年时期的经历,帮她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和不怕难、不服输的劲儿。也正是这股劲儿,激励她跨过了未来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坎儿,战胜了一重又一重困难。

初二的时候,她转到县城去上学,城乡之间教学进度的差异让渠桂荣在转学入校考试中就备受打击,这让习惯了名列前茅的她难以接受。此后,她加倍努力学习,每天的早自习,她第一个来;每天的晚自习,她最后一个走。不到一个学期,渠桂荣的成绩就在班级中遥遥领先。

要考大学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必须下乡锻炼。很多人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她在这段时间与农民伯伯打成一片,农民们干活不怕脏不怕累,又热心互相帮助,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也俯下身子干,很快学会了割麦子、摘棉花、锄草、打畦田等各种农活儿。农闲时她虚心向农村姑娘们学习,学会了纺花、经线、织布、缝纫等技术活儿。后来,她担任了乡村民办教师,4年的教书生涯使她积累了理论知识、丰富了教学经验。下乡锻炼使她的思想品德、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都大大拓宽,为她后来的教书育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渠桂荣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新乡师范学院(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前身)读书。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让她倍感珍惜,更加努力地学习。几年时间,她的学习和工作能力都得到的很大提升,毕业选择优秀学生留校时,她自然而然就被留下了。她未曾想到的是,这一留,就是四十多年......

“这辈子,就是没有怕过难!”熟悉渠桂荣的人,都这样评价她。刚刚留校任教时,因为工作和科研需要,必须学英语。而渠桂荣上中学的6年时间学的全是俄语,对英语几乎是一窍不通,必须从零开始学起。当时的渠桂荣已经31岁了,上有近70岁的老母亲需要服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照看,爱人又在外地工作,而她自己在系里担任助教,每天上班,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带实验课,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累得晚上哄孩子睡觉时,她自己也浑然不觉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无论是夜里三点还是五点,都不敢再睡了,赶快爬起来学英语。就这样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她硬是啃完了上海交大吴银庚主编的3大本大学英语教材,初步达到了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英文论文的水平。

渠桂荣还讲到,早些年的时候,物质条件差,资源不对等。由于交通和信息传递方式的落后,一些化学方面的国际文献很难见到全本,只能凭借化学文摘将文献内容做重点提炼,从中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非常有限。当翻到感兴趣的或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文摘时,就必须坐火车去北京国家图书馆找寻原文进行手工抄录。为此,她经常在北京图书馆一看就是一天,为了节省时间,中午就拿出自己带的干粮当午饭。过去,师大的化学仪器还不甚精密,难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连获取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这一解析化学结构的最基本的程序,在当时都无法完成。于是渠桂荣就乘坐火车,多次往返于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的一些拥有先进仪器设备的大学,再苦再难也下决心一定要完成图谱,解析化学结构。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 

“实验成功时,我兴奋得直掉眼泪!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包含了我们研究团队所有人的心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掌握了核苷的研究技术,从此可以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了!”这项让渠桂荣激动地流下眼泪的成果,就是她带领课题组历经十几年,研制开发的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系列核苷生产新工艺”。这项成果也让渠桂荣团队在200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系列核苷生产新工艺”研究成功,举世瞩目,各国同行纷纷来信联系,希望合作研究并进行互访。其中有人这样问道:“百年难题,因您而解,我们更想知道你们中国人是不是走了什么捷径?”然而,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渠桂荣的事业,充满了汗水与艰辛。

随着世界对核苷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各国科学家为高效合成核苷类化合物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都因合成成本太高,反应步骤太多,无法转化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直到20世纪末,人类获取核苷,主要采用的仍是生物降解法,例如,从大马哈鱼体内的鱼精中,利用酶水解技术提取。一吨大马哈鱼只能提炼出几千克的核苷产品。日本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捕捞业优势,从海洋中获取了丰厚的鱼类资源。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占据着世界核苷类产品的垄断地位,拥有绝对的核苷产品标价权。当时购买1千克核苷产品,需要人民币上万元。

渠桂荣作为河南省有机化学重点学科点的第一学术带头人,面对中国核苷产业发展被严重制约,老百姓吃不上、吃不起核苷药品的状况,她决心打破日本对核苷产品的垄断,带领课题组向化学合成法制取核苷的成本高、收率低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挑战,立志做出“老百姓用得起”的核苷类药物。

自此,周末、暑假、寒假,她都扎在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五一”“十一”是别人游玩休息的最佳时间,却成了她做科研的黄金周。渠桂荣说,“因为这些日子没有课也不开会,我可以全身心地做实验。”可一进实验室,就常常从早晨忙到深夜,忘记了吃饭休息。为了尽快找到核苷合成的关键C-N苷键生成催化剂,渠桂荣和课题组先后设计了无数的研究方案,并逐一试验。2001年元旦,渠桂荣和2个研究生在化学楼做试验,一直到次日凌晨2点钟才结束,化学楼早已落锁,师生几人出不去,只好每个人趴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天亮了再接着干。

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渠桂荣和她的课题组终于找到了一种理想的催化剂,使核苷合成的收率由以往1%—30%,大幅提高到70%以上。

为了将这一利国利民、造福全人类的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形成产业化大规模生产,渠桂荣和新乡拓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核苷药品的绿色合成新工艺研究,先后完成了70多个核苷产品的生产新工艺,建成了国内品种最齐全,能够大批量生产多种核苷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核苷产品已远销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日本对国际核苷药物的垄断,使核苷类药物价格大幅度下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用得起核苷药物的目标。



“好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用知识去启迪学生心扉,用严教去规范学生行为,用爱心去感受学生真情,用关爱去指导学生成长。”这是渠桂荣从教四十多年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她也一直在用行动去诠释、践行。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是渠桂荣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博士生导师,需要掌握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才能保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为了使教学与科研工作走在前列,渠桂荣经常需要通过网络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为此,她自学掌握了多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程序和“雨课堂”“学习通”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在讲课时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

渠桂荣一直在告诫自己,“教师是一个神圣而又富于挑战性的职业,教书也需要有创新精神。师德要高尚,课要常讲常新,这是当老师最起码的要求。”为了使每一节课都精彩,渠桂荣总是在琢磨如何设置课程、怎样能将课程讲得生动有趣,怎样才能把多媒体课件做得更好,让学生耳目一新、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她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常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课下,她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教材,引入国际上本学科的科技前沿动态和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课上,她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启发式、主动式的教学方法,将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地讲授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渠桂荣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真正做到了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有学生曾经这样评价她:“听渠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还没听够的时候往往就下课了”。渠桂荣说,“作为一名教师,这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我认为一个好教师不仅仅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良师,更应该是他们生活上的益友。”她常说,“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关心爱护他人的孩子是一种伟大,而教师职业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职业”。在生活上,渠桂荣以真心、真情、真爱为信条,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做着事情。学生们也都把渠桂荣当亲人,学术上的问题向她请教,思想和生活上的事情向她诉说,有了困难向她求助。

学生生病住院,她带去水果和奶粉,熬好鲜嫩的鲫鱼汤送到医院。一位本科生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卧床不起,面临辍学的危险。渠桂荣得知后主动找他谈心,给他送去学习用品,帮他联系家教,还为他找了一份星期天到化工厂勤工俭学的机会,帮他度过了难关,完成了学业。一位研究生备考博士时,奶奶突然病逝成为孤儿,渠桂荣知道后从经济上帮助他、情感上体贴他、学业上开导他,最终使他渡过难关考取了上海有机化学所的博士,并在三年后学成归来,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带着“国家博新计划”回归到她的课题组。

更让渠桂荣欣慰的是她的学生纷纷走上了国内和国际领奖台。她指导的一位本科生荣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化学博士奖,登上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领奖台,目前该生正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rances H. Arnold.课题组作博士后研究。她指导的本科生创新团队获得“挑战杯”“东芝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多种奖项,整个团队还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这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奖励。

今年73岁的渠桂荣仍然活跃在课堂上,近年来,已为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及省内外高校师生、入党积极分子作专题报告近百场,并连续多年被本科生评为“心中最美教师”,去年还被评为“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是大家心目中教书育人的楷模、为人师表的典范。

“我总觉得,尽自己所能,给周围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爱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是一件造福别人、幸福自己的事,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逢年过节,当一张张贺卡、一封封E-mail承载着一颗颗对老师的感恩之心,从世界各地传来,渠桂荣沉醉于学生的成功喜悦之中,让她忘记了一切劳累和烦恼。

渠桂荣说,“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让我高兴和骄傲的呢?我为我的学生而骄傲,更为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而骄傲!”



人物简介:

渠桂荣,1949年生于河南省太康县,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有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化学会有机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先后获得全国巾帼发明家创业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国家级教学名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十大女杰等多种荣誉称号。

渠桂荣长期从事中药的开发研究、药物及药物中间体的绿色合成与产业化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新药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4.0以上论文6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与新乡拓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相结合,主持完成了30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均转化为工业生产。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河南省首届发明专利一等奖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多项

渠桂荣长期战斗在教学第一线,被评为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十大育人楷模”“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教学特别贡献奖”。主持国家级及省级教改项目多项;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四项,出版专著2部、高校教材7部,并有三部收录在全国高校统订教材目录中。所主持的《波谱分析》课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所领导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石晓倩/文)


Baidu
sogou